让延安革命旧址闪耀时代光芒(迈向“十五五”
发布时间:2025-11-06 11:58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制图:张芳满 秋天的延安,充满故事的窑洞前,枣红小米甜,处处都是历史。放眼望去,山峦、山谷、梁木、森林无一不染,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写意画。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2.5万里长征,顺利到达陕北。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立足点”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点”,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非凡的三十年孕育了永恒的精神。作为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我感到非常自豪。 来自见证id辉煌的革命现场从这里,到党委运筹帷幄的旧址,到历史上重大决策作出的庄严场所,这里的一砖一石、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和奋斗,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认真挖掘、讲述、传承延安故事,让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十四五”期间,延安革命纪念馆不断加强与革命先辈亲属的交流。馆内收藏有手绘乡村男孩王维珍、音乐家冼星海的指挥棒、黄河大合唱歌词、乐谱等重要文物3000余件。同时,我们形成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文物数字化保护计划》,增加了恒温、恒湿等功能。文化遗产仓库的即时湿度和监控系统。通过微环境的数字化、动态化改造,使每件文物都处于适宜的环境中。 文物保护不能只靠“勤奋”,更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修复37份,建立修复档案、病害评估报告、病害地图,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复能力,逐步充实文化修复人才储备。文物的“体检和治疗”足不出库即可完成,避免了纸质文物转移和修复的“路途和麻烦”。通过探索数字化保护路径,并利用3D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我们加速了革命性保护的数字化收集和归档。ry 网站。这些数字模型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也为后续的数字化展览奠定了基础。 保护革命文化遗迹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它们。我们深入挖掘旧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改变建设方式,让“沉睡”的文化遗存焕发活力,让革命历史变得有形、有形。纪念馆精心策划展览,采用“序贯+主题”的方式。设计以人物序列的纪念、事件序列的关系、文化文化序列的历史真实、精神启发序列的逻辑再现党中央在延安的光辉岁月。馆内展示的重要革命文化遗产,结合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和沉浸式场景还原口粮,让观众近距离体验精彩的革命岁月。 滚滚的江水见证着“去那儿”的奔流呼唤;包裹着的宝塔山,刻下了“多次梦回”的喧嚣岁月。我们维护延安革命文化文化,从延安精神汲取养分。展望“十五五”,我们必须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技术体系、现代化通讯手段,保护珍贵的红色资源,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作者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接受本报记者贾峰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