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弦歌丨透过家书感受时代记忆的回响。走进中
发布时间:2025-10-24 11:13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信件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家书8万多封。从抗战战火中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心声,到海峡两岸的深情厚爱,这些家书既是普通百姓的情感滋养,也是时代记忆的回响。他们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人、文化教育”理念的鲜明传承者。在这里,青年学生不仅是参观者,更是讲述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常设展览有古代家书文化概况、民国书信、海峡两岸书信等九个单元。伴随着学生志愿者的爱心讲述,游客可以触摸历史文脉,感受人文风情。通过家庭信件的微观视角来观察仪式。 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沈明辉在家族书画馆从事文书工作已有半年多了。在他看来,解释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妈妈没有教你千言万语,她教你的是本领。”赵一曼去世时,宁儿只有7岁。他只希望儿子,“等你长大了,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死的!”在沈明辉看来,这句话不仅是对凝儿说的,也是对我们现在说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给宁儿和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中国人民的挺直脊梁。 在中国人民大学,很多像沈明辉一样的青年学子走进家书馆,参与口译服务,帮助整理家庭信件,并从字里行间解读他们的家庭和国家的故事。博物馆收藏的不仅是抗战英雄家中的书信,还有很多为抗战献身的普通人的书信。这些书信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对亲人的真挚感情联系在一起。触摸着黄色的信纸,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特而深邃的心灵感受。 志愿者韩雨桐解释了另一封来自家里的信,“妈妈,我想你,如果这封信能寄给你,我也会在你面前一样。”然而,这封信是在徐缨去世一百多天后寄给母亲的。他在信中还说:“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了我母亲的幸福,我已经做好了赴死杀戮的准备。”敌人。” 郭天冬信上所有的棕色部分都被这名士兵的鲜血浸透了。总共只有600多字,郭天冬却在信中四次提到父母要保重身体,四次怨恨自己没有尽到父母的圣洁,两次提到要感谢儿子。在小家与大国之间的选择,无论是徐英还是郭天栋,都选择了毁家以缓解危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与党建学院讲师李田:《家书》是对人的成长、生活琐事、日常感受的描述。但正是生活的气息,让家书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良好品德才显得更加感人、重要。家里的信件连接进来个人和家庭,让学生在感受到温暖的亲情的同时,自然地懂得“家是最小的民族,民族是万家之家”。在思考家庭和人生时,个人的选择反映了时代的脉搏。 家书的真情和情感张力深深触动了这些年轻学子。学校在教育基地建设博物馆,安排新生参观,举办“抗战书信”朗诵会,举办主题班,邀请书信后人、专家学者与学生对话,以“活生生的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之中,让家国情怀在原则上代代相传。 左权将军的孙子沙峰:从家里的书信中,我们其实可以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是英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事实上,我祖父去世时才37岁,还很年轻。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一切的选择。今天的年轻人来到他们身边,就会感受到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自然就会追随他们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始终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博士生谭思维:家书字里行间蕴藏着家风。它无声无息,却塑造着家庭成员的性格和追求,传递着正直、勇敢、善良等最朴素而美好的本质品质。千百年来,变的是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但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一张纸价值一千美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馆,青年学子从书信中读出家国情怀、责任感、奋斗意志。当他们跨越时空与祖先交流时,年轻学子们回顾过去,行动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