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贷款额度高、门槛低,但“去网点、填表、等待审核”却费时费力。我希望程序可以更简单一些;手机银行功能越来越多,但操作界面较复杂,支付验证方式较多,老年人不习惯使用;普惠保险保障成本高、价格实惠,但部分产品理赔流程复杂、评估周期长……企业和民众的声音不仅肯定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成效,也对普惠金融更好发展产生了新的期待。
乡有机构,村有服务,户户有账户。近年来,我国发展普惠金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建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 “十四五”期间,普惠性小微信贷年均增速超过20%,普惠性小微信贷户数超过6000万户,覆盖近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目前,我国县域银行机构覆盖率已达100%,乡镇、乡村覆盖率约为98%。 “村村通”基本金融服务普遍实现。
普惠金融,“普惠”是目标,“惠”是关键。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从“能不能用”的问题转向“好不好用”的阶段。在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还要从“提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满意度,让全社会特别是居民享受金融服务。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能够更好地享受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做好普惠金融,必须低头寻找答案。普惠金融服务于不同群体,不能指望一种模式能够满足所有需求。基层的需求正是金融发展的方向。解决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差距,不能套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式,而必须因地制宜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覆盖广度和强度。特别是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县域金融机构要利用知名度和区位优势,重点服务当地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不断提高普惠金融实效。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各类金融需求。
做好普惠金融,必须畅通金融“微循环”。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普惠金融就像“毛细血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出现诸多瓶颈。要着力用精细化管理和多元化服务解决小微企业、就业创业、金融金融等领域的痛点难点,为不同客户群体量身定制最适合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是提高普惠金融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但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也必须持续关注客户群体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尤其不能以建设数字世界为名,关闭必要的实体网点和人工服务。,给一些人带来不便。
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领域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金融机构要全面贯彻金融为民理念,顺应社会公众和经营主体对更高品质金融服务的期待,着力解决金融服务“善”的新课题,以优质金融服务赋能万千经营主体,便利美好生活。
《每日人物》(2025年10月27日第18页)